打造品牌 娄底农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创建若干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品牌,承载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引领时代希望,关系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和文化软实力提升。从目前来说,我国品牌打造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227席,占到45%;法国44席、英国42席、日本39席、中国29席,仅占5.8%,位居第五,这与中国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我们娄底在这方面更是差距甚远,除了“闪星牌”精锑、“双菱牌”螺纹钢、“五江”搪瓷、热水瓶、“农友”农机有点影响外,数以万计的农产品没有一个在国际国内叫得响的品牌。因此,娄底要对接大长沙,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特别是农业的转型发展就必须在品牌打造上花足功夫、做好文章。
一、打造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意义
我市长期以来靠煤炭、钢材、水泥三个千万吨支撑,可现在已是“风光不再”。正是这样,省政府去年初专门下发9号文件支持娄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农业怎么转型:我们认为就要以打造农产品自主知名品牌为抓手,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打造农产品品牌从我市目前的情况来看意义特别重大。
(一)打造品牌是抢占农业资源的客观需要。农业资源同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去抢先占有才能得到并利用这块资源。一是同一区域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靠抢占。同一区域但分属不同行政区划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果不抢先申请保护,那就难免会被隶属别的行政区划地区抢占。我市新化的“龙牙百合”早几年就被隆回抢占。隆回县申请“龙牙百合”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资料实际上都来自于我市的新化县县志,但现在这个地理保护产品却永远归隆回所有;二是农产品品牌的地理名称同样靠抢占。同一个产品申报品牌按“商标法”规定都有很多类。比如:我市新化的“渠江薄片”、“白溪豆腐”等品牌其大类都被有些单位和个人抢占,现在想要完成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报难度很大;三是农业自然资源靠抢占。食品安全无时无刻都在困扰着老百姓的生活,广大人民群众青睐那些自然、古朴、原生态的食品。这些食品的生产需要有未被污染的自然资源作为支撑,可以这样说,天时和地利就是农产品品牌来源的基础。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未被污染的土壤和水已经很珍贵,这些未被污染的土壤和水都是打造农产品品牌最好的自然资源,抢占这块自然资源也是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先决条件。
(二)打造品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内在动力。知名品牌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据权威统计,打造一个知名品牌最短也需要15年,最长的达45年,平均达到26年。形成品牌不管用多少年最关键的就是质量,特别是农产品品牌的打造质量更是基础保障。就农产品企业而言,实际上是倒逼农业企业自身必须按照国家农业部、食品药品监督总局、质监总局、工商总局等职能部门制定和认证的标准进行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每个环节都必须精益求精,从而保证产品在质量上没有半点瑕疵。
(三)打造品牌是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品牌的威力是无穷的,从品牌自身层面说价值很大,说远点,美国的“苹果”和“谷歌”品牌价值就达到1500亿美元,说近点“安化黑茶”的品牌价值已超过12亿元人民币;从消费者层面说,品牌代表的是形象、是质量、是消费者的信赖,对广大消费者来说,选择品牌产品将大大降低他们比较和选择的时间;从市场层面说,农产品品类很多、品种林立,同样的种类名牌产品都总是在市场上产销两旺,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产品却永远无人问津,就是因为品牌给了市场信誉,给了社会诚信,给了消费者信心。
(四)打造品牌是发展旅游的重要抓手。近年我市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特别是去年6月米兰世博会推介紫鹊界梯田取得意想不到效果,今年5月在第116届巴黎博览会上紫鹊界梯田再放光彩。可以说未来相当长时期旅游业将是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但旅游除了玩,还有吃和购。特别是“购”的空间是无限大的,这一块又是我市旅游发展的短腿。农产品遍地都是,要让旅客青睐,就必须在名、优、特的品牌农产品上下足功夫。比如普通的鸡即使有再好的品质也可能无人问津,但是清远麻鸡、德州扒鸡、丝羽乌骨鸡、文昌鸡却备受青睐。还有诸如五常大米,天津鸭梨、新疆哈密瓜,北京烤鸭、巴马香猪等名优特名牌产品却永远产销两旺。我市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就要着力打造几个名优特名牌产品来提升游客“购”的欲望,使我市旅游真正形成游客吃、购、游、玩完整的旅游消费链。
二、娄底农产品品牌的现状
娄底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但由于长期依托资源秉赋,农业这一块从市委政府到基层各级党委政府都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下数据可见我市农业发展的差距很大,空间也很大。一是我市17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真正的实体企业产值过亿元的没有;二是娄底数以万计的农产品没有注册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是娄底广袤的农业自然资源将近一半以上抛荒。具体来说,呈“五多五少”的状况。
一是农产品品类很多,品牌很少。我市农产品品类繁多,按行业划分有以茶叶、黑米、磨芋等为代表的种植业,以黑猪、黑牛、株梅土鸡等为代表的养殖业,以豆腐加工、辣酱加工、水酒酿造等为代表的加工业;按地域和历史传承来分有新化的渠江薄片、白溪豆腐、紫鹊界贡米、洋溪磨芋、新化水酒、奉家红茶、东岭田鱼、孟公豆皮等,双峰的永丰辣酱、国藩溪砚、青树坪淮山和米粉等,涟源的株梅土鸡、枫木贡茶、万寿贡米、富田桥豆腐、桥头河蔬菜等,冷水江的铁山杨梅、大乘山山胡椒油等,这么多优质农产品却没有一件叫得响的品牌。
二是叫得出的牌子很多,叫得响的品牌很少。据调查,新化有大小茶厂20多家,也就有20多个牌子,却没有一个品牌叫得响,走出去,规模最大的湖南渠江薄片茶业有限公司每年的实际产值也徘徊在1000万元左右;新化的水酒酿造厂家也有数十家,牌子也有数十个,做得最好的桃林园水酒产值也不过是几百万元;双峰的永丰辣酱传承了数百年,大小企业和作坊数百家,总产值也徘徊在几千万上下,如此等等都是因为缺乏叫得响的品牌。
三是特色农产品很多,地理保护产品很少。我市除了新化紫鹊界贡米和双峰永丰辣酱注册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藩溪砚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之外,白溪豆腐、东岭田鱼、洋溪磨芋、新化水酒、渠江薄片、铁山杨梅、富田桥豆腐、株梅土鸡、青树坪淮山和米粉等都没有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更没有注册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跟毗邻的怀化(12件)、邵阳(8件)相比差距很大,要知道这是一块宝贵资源,也是一块稀缺的资源,据统计全国可申报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还不足两万件,我市可申报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也就在20件上下,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传承和保护好这块资源。
四是农产品产量很多,销量很少。我市农产品品类很多,产量也很大,特别是茶叶类、水酒类、豆腐类、辣酱类、磨芋类等等都可以做成很大的产业。以新化的茶叶为例,该县目前共有茶叶系列的生产厂20余家,每年产茶与140多年前1875年基本持平也就在2000吨上下,实际产值也就是1个亿的样子,该县很多茶农的茶叶都卖到安化加工,因为在新化生产的茶叶由于没有过硬品牌销不出去。
五是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很多,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很少。我市农产品由于没有市场认可的品牌,缺乏严格的质量认证,尽管品类品种繁多,而且品质品相也很好,但都局限于在本地生产销售,我们走出去不知带什么,外人来娄底不知买什么。由于没有叫得响的好品牌,我们的好产品实际上大都是自产自销。新化的曾绍斌先生在县商粮局的支持下,将本地特色农产品做到了淘宝网上销售,前不久湖南经视在《经视观察》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这确实是一个让大山里的特色产品走向全国、全世界的创举。但同样困惑曾总的仍然是品牌和质量的问题,因为没有过硬的品牌支撑就很难保证过硬的质量。若新化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曾绍斌先生打造品牌,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或许新化的特色农产品从此就会走上一条良性的生产、加工、销售的路子。相反,若曾先生不在自主品牌上下足功夫、不在几年、十几年内形成自己过硬的品牌,这条路子同样会是“昙花一现”。
三、举全市之力着力打造农产品自主品牌
我们娄底由于长期的资源优势,造就了大批“爆发户”,过去许多人靠挖煤、采矿,倒卖矿产、钢材常常一夜暴富。这客观上助长了全民浮躁心理,前两年殃及大多数企业和市民的民间融资风波就是一个很好的注释。痛定思痛,我们在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兴市的同时,应该以打造农产品品牌为抓手,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发展。
(一)立足本地实际,做好品牌规划。我市这么多优质农产品之所以做不大走不远,说到底就是这些优质农产品没有自主品牌这个“魂”。当前农业转型发展,就必须从现有农产品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科学谋划,把品牌战略作为娄底农业转型发展的唯一出路。首先要转变观念,用品牌占据资源。我市17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4家。就是这些龙头企业,据笔者调查,三分之一的做得比较好,也有一定的效益,三分之一在苦苦支撑,或者说仅仅靠争取政府的补助过日子,还有三分之一基本上是名存实亡。之所以这样,原因就是没有过硬品牌支撑。做农产品都是一窝蜂,同质化。新化的水酒,既有历史传统又有很好的品质而且企业也有几十上百家,可就是没有几个品牌,而品牌才是“特产中的特产”,正是这样,跟进的企业越多,这块特色资源稀释就越快,特色也就不特了。如果哪家企业在诸多的水酒企业中打出了自己的品牌,让品牌代表同一品类中的正宗,这个企业就有可能做优、做大。其次要摸清底子,做好品牌规划。市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托全市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特点,对农产品品牌进行科学谋划。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全市仅按历史传统和地域特色就有很多叫得响的特色农产品,只要科学谋划,完全可以打造出很有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新化的白溪豆腐,渠江薄片、奉家红茶、东岭田鱼、紫鹊界贡米、孟公豆皮;冷水江的铁山杨梅;涟源的富田桥豆腐、珠梅土鸡、桥头河蔬菜;双峰的永丰辣酱、青树坪淮山等等。
(二)狠抓产品质量,夯实品牌基础。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做品牌实际上就是提升产品质量。从企业和企业家层面说,做产品就要做质量,特别是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产品,更要以质量来提升品牌,靠质量来赢得市场,用质量来吸引顾客。所有企业和企业家都应该发扬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的“工匠精神”,选准一个产品把它做精做深做优。要知道农产品在产品方面的获利机会是很多的,若按照品类、品种、品质、品相和品牌,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出来的食品、保健品来细分,农产品细分产品至少有几万种,随便挑一种把它打造成名品,乘以13亿中国人都能轻松获利;从政府和职能部门层面说,要牢固树立抓农产品品牌实际上就是抓产品质量的思想,要按照职责分工从检疫、检测、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把产品质量关,严厉打击假冒产品,让那些不注重质量的企业和产品永无出头之日;从社会和消费者层面说,要牢固树立“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思想,树立品牌意识,要明白塑造一个好的品牌对商家来说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同时也会增加产品成本,价格高一点是很正常的。对充斥市场的“三无产品”、假冒伪劣农产品不仅不能接纳,更要大胆维权,积极举报,真正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重视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的高压态势。
(三)政府和媒体齐上阵,做好品牌推介。打造品牌的主体固然是企业,但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媒体要成为推介农产品品牌的主力军。首先,要把全市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农产品品牌作为推介和宣传的主体。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以及公共广告牌上无偿大力推介和宣传,让公共品牌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对政府推出的品牌农产品,可用适当方式明确纳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采购与消费范围,比如茶叶、酒水完全可以发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接待用茶、用酒;再次要通过博览会、展览会、节会和名牌农产品评选等各种活动,大力推介和宣传全市的品牌农产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有目的地在一些博览会、展览会、节会上大力宣传和推介品牌农产品,农业、质监、食监、工商等部门可以根据全市农产品生产情况,组织一些优质品牌农产品的评选活动,把真正的好产品、好品牌选出来、推出去。
(四)出台政策措施,优化品牌环境。今年4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第18号文件《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该计划共五条18款。围绕“质量与品牌”的核心任务,分别从“增强质量和品牌提升的动力”、“优化质量与品牌提升的环境”、“培育质量和品牌竞争的新优势”、 “夯实质量和品牌提升基础”、“实施质量和品牌提升工程”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部署。并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质量、品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任务、明确要求,逐级落实责任,确保完成各项任务。这个计划不足6000字,但“品牌”一词出现了45次之多,足可见中央政府对打造品牌的重视。对我市来说实施“加速转型、奋力赶超”战略,去年省政府又有专门支持娄底转型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农业转型发展,我们认为就要以打造品牌为抓手,确保全市农业转型发展真正落到实处。一方面市委政府要成立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工作的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高位推进这项工作;另一方面,按照国务院要求尽快出台实施品牌战略的文件和政策,为农产品品牌打造提供优惠政策和措施;再一方面政府要安排一定的资金鼓励地方和企业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对打造著名品牌的好产品和企业给予适当奖励;最后要大力引导、扶助和培育做品牌产品的企业和企业家,要通过组织培训、学习、考察等活动扶助和培育一批做品牌企业和产品的企业家队伍,使娄底的农业品牌产品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